暨上一篇木盒開箱文,這次來說說整個展場吧

 

IMG_1650.JPG

(▲售票亭)

其實應該要從另外一邊拍的,因為吊牌上面有展覽的logo

這篇的照片是用普通相機拍的,可能有些畫質不好敬請見諒(鞠躬)

 

  IMG_3007.JPG

(▲入口的大圖輸出)

紅色的是路線標示,左邊是商品區不需購票可直接參觀,右邊驗票進入展場

 

IMG_3006.JPG

(▲驗票及租借語音導覽處)

展方大力推薦語音導覽,看看錄製/深度導覽的人是誰就知道了哈哈

 

IMG_1651.JPG

(▲語音導覽機器)

 

IMG_3008.JPG

(▲第一區-傳奇從一支業餘學生樂團開始)

入口是一個小小的走廊,牆壁上的三個C是指Casbah Coffee Club

是Quarryman(披頭四一開始的名字)早期在利物浦演出的一間小酒館,老闆是Mona Best

她的兒子Pete Best是披頭四原任鼓手,蜘蛛跟天花板上的彩虹圖樣都是還原真實場景

 

IMG_3009.JPG

(▲The Caven Club 霓虹燈)

1960披頭四到了德國漢堡紅燈區表演,當時還名不見經傳,在那邊經歷了地獄式磨練

1961-62回到了利物浦,當時的經紀人Mona就帶他們去另一間酒吧Caven Club表演

也是在這個時候將鼓手換成Ringo Starr

 

IMG_3010.JPG

(▲影片播放區)

穿過狹窄的走廊,我們來到一個還原當時酒吧的小空間,螢幕上放映120秒的視覺影片

讓大家回到當時在台下看Beatles演出的那種感覺

 

IMG_3011.JPG

(▲第二區-樂團魅力席捲英國,開始巡迴生涯)

 

這次展出的100張照片是由英國的《每日鏡報》記者Richard Harvers在披頭四巡迴表演的時候跟著到處拍攝

從上萬張照片中選出100張,而這樣的授權全世界只有25套

每張照片都是從荷蘭一家畫廊借來的,照片右下都有鋼印、左下有編號

 

查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有個名叫「狂愛披頭四」系列展覽

2012年12月在敦南誠品有先展出40幅:狂愛披頭四,經典攝影展

2011年五月北京也有展出過:The Beatles樂隊經典回顧攝影展

所以這次的展覽應該可以當作是系列展的其中一個站吧

 

IMG_3012.JPG

(▲第三區-征服美國,進軍世界)

 

IMG_3013.JPG

(▲第三區的互動裝置)

這是一種油墨導電的設計

在這裡大家可以將手放置在不同的字母上,會出現尖叫聲、鼓掌聲或是I want to hold your hand這首歌

 

IMG_3014.JPG

(▲互動裝置的藝術家)

 

IMG_3015.JPG

(▲這裡有一面玻璃,是四位團員的剪影)

展方希望營造出那種瘋狂追星的感覺,來賓可以站在後方拍照

就可以拍出那種感覺

 

A Hard Day's Night是一部搭順風車所拍攝的電影

當時沒有人知道披頭四會紅多久

能賺錢的時候就多出點作品

這部電影就這樣問世了,又因為沒有什麼本錢,所以只能拍黑白片

電影就是演他們自己,也算是一種紀錄片

票房很成功,原聲帶更是再創高峰

 

IMG_3016.JPG

(▲美國Bill Board 排行榜)

出了油墨導電互動裝置區,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排行榜,前五名披頭四的歌就占了四首

百名內總共12首,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IMG_3017.JPG

(▲披頭四經紀人說的一段話)

 

在這裡特別拍了一張經紀人帶他們進軍美國前的幾句話,當時美國已經有很多知名的搖滾樂團

他們不確定一個來自英國利物浦小小城市的樂團到底能有什麼發展

 

Brian Epstein是一家唱片行的老闆,當時披頭四幫Tony Sheridan伴奏My bonnie這首小單曲

很多歌迷就跑到唱片行問老闆有沒有賣這張單曲

Brian Epstein身為中產階級又比披頭四年長,還不知道這群小伙子是在做什麼的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要找這張唱片,就到Caven Club看披頭四表演

也就決定要當他們的經紀人了

 

IMG_3018.JPG

(▲上樓梯前的區域,主要是1964-1966在美國巡演的紀錄)

 

IMG_3019.JPG

(▲天花板上樂譜設計)

這也是還原Hard Days Night Hotel的一個天花板布景

這間旅館詳細介紹可以參考這篇-2013英搖旅–Hard Days Night Hotel & Blakes Restaurant

主辦單位在很多小地方都很用心,大家可以好好觀察唷

 

精神喊話.jpg

(▲上樓梯旁的文字)

 

(上樓梯來到二樓)

 

IMG_3025.JPG

(▲上樓梯第一個看到的布景)

好像出了機場看到那些瘋狂歌迷接機的樣子

認識有人興奮到哭倒、缺氧

當時那些歌迷瘋狂的程度比現在的任何一家歌迷根本有過之而無不及

 

 

IMG_3026.JPG

(▲Beatlemania看板)

這詞是由英國《每日鏡報》提出的,是在形容這些歌迷瘋狂的程度

已收錄進牛津辭典中,像前幾年的林來瘋Linsanity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IMG_3027.JPG

(▲第四區-拍電影、巡演、披頭熱攀上顛峰)

這時候的披頭四結束了美國巡迴,漸漸的厭倦這種追逐、壓迫下的日子

1964年8月遇到了美國民謠歌手Bob Dylan,可以說是「迷幻搖滾」的前奏

1966年8月29在舊金山舉辦最後一場巡迴演出,回到錄音室專心做音樂

接下來的音樂嘗試更大膽、風格更獨樹一幟

 

IMG_3003.JPG

(▲Revolver專輯封面大圖輸出在天花板上)

展方找來藝術家兩兩一樹,根據專輯封面繪製而成

從這裡也可以發現不論是專輯封面或是音樂風格都不再是像之前那樣的樸實

 

IMG_3002.JPG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封面)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封面哪邊不太一樣

展方把每個人物都標示出來,這張專輯總共13首中間無間斷

就是希望可以將一整張專題當作一個完整的概念,而不是像之前都一首首小單曲而發成一整張專輯

 

IMG_3028.JPG

(▲第五區-百花齊放的迷幻實驗,以及「愛之夏」)

 

IMG_3001.JPG

(▲第五區全景)

 

很明顯這一區色彩繽紛多樣,營造一種迷幻搖滾的感覺

天花板上還有一艘「Yellow Submarine」

他們的經紀人Brian Epstein在1967年8月過世,可以說是一切走鐘的開始

 

IMG_3029.JPG

(▲第六區-摩擦、分裂、解散前的最後巔峰)

在他們經紀人過世之後,披頭四決定自己開一間Apple公司來管理所有的事業

但是他們在管理方面並沒有很在行,在錄製《The White Album》時團員嫌隙日益加深

Lennon的老婆Yoko Ono也跟著在錄音室同進同出

最後這張專輯把所有人的創作都收錄進去,因為誰也不願意捨棄自己的作品

 

IMG_2999.JPG

(▲Abbey Road場景)

這條全世界最有名的馬路就是他們最後一張專輯的封面

(Let it be 先錄製但是比 Abbey Road 晚發行)

 

Let it be原本是由Paul提出的一個名叫Get Back的企劃

把錄製專輯的過程拍成紀錄片,最後舉辦一場演唱會畫下完美的句點

但氣氛之糟糕導致演唱會計畫取消,改成直接在Apple公司屋頂開唱

演唱最後,Lennon講了以下這段話

IMG_3000.JPG

(▲Lennon在最後一場公開演出講的最後一句話)

明明是最後一次卻是用audition,為他們整個傳奇做了一個戲謔性的結尾

 

IMG_2990.JPG

 (▲The story continues... )

從Apple公司最後一場公開演出一直到1980 Lennon被槍殺

披頭四也沒有同台演出過,但是經典會一直活在歌迷甚至是繼續影響世界各地的音樂人

 

IMG_3030.JPG

(▲第七區-樂迷剪貼簿、報章雜誌、媒體見證)

 

IMG_2991.JPG

(▲地上的設計-各報章雜誌)

IMG_2992.JPG

(▲東方報紙的報導)

 

IMG_2993.JPG

(▲對於屋頂演唱會的報導)

 

IMG_2994.JPG

(▲整面牆都是當時的報紙,不是複印而是真的從各國借來展出的)

 

IMG_3031.JPG

(▲第八區-John Lennon的夢想)

 

IMG_2989.JPG  

(▲一台白色史坦威跟一副圓形眼鏡)

披頭四解散之後,各自都有自己的發展

John Lennon跟Yoko Ono一起宣揚停戰、和平的理念

這場景就跟下面這張唱片的封面一樣

IMG_3033.JPG  

(▲第九區-All Together Now 名人收藏、珍貴唱片展示)

 

IMG_3032.JPG

(▲彩膠唱片)

 

IMG_3039.JPG  IMG_2981.JPG

(▲怪獸的收藏-John Lennon Signature model rickenbacker)

 

IMG_3038.JPG  IMG_2982.JPG

(▲瑪莎的收藏-Paul McCartney Hofner bass)

 

IMG_3040.JPG  IMG_2983.JPG 

(▲石頭的收藏-George Harrison Gretsch country gentleman)

 

另外還有像馬世芳老師

IMG_3037.JPG

(▲策展人之一,馬世芳老師)

 

IMG_2985.JPG

(▲馬世芳老師的收藏-The Beatles, 1989筆記本)

 

介紹策展人梁浩軒

IMG_3036.JPG

(▲策展人,梁浩軒)

 

還有一些名人的收藏

IMG_2984.JPG

(▲鼓的模型)

 

IMG_3034.JPG

(▲數字用歌名來代替,覺得很有趣所以就特別拍下這張)

 

IMG_3035.JPG

(▲錶盒很特別所以也特別照起來)

 

終於來到最後一區也就是第十區了

這裡重現了當時披頭四到美國錄影的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

IMG_1656  

(▲The Ed Sullivan Show場景,照片中燈光為開幕當天的DJ活動)

 

IMG_2986.JPG

(▲鼓的旁邊現在多擺了一把吉他)

 

IMG_2987.JPG

(▲這款跟當時Ringo用的鼓是同一款)

 

IMG_2988.JPG

(▲當時上節目沒用到的布景在這區真實重現)

因為製作人說「拜託,誰不知道他們是The Beatles阿,換掉換掉」

現在第十區固定會播放關於Beatles的影片,也不定期舉辦講座或是live表演

 

第十區出來左手邊就下樓往出口商品部的方向

IMG_1730  

(▲下樓梯時可以看到這麼一段話)

他們的歌總是那麼地發人深省

 

IMG_3005.JPG

(▲出口處)

 

整個展覽到這裡就告一個段落了

謝謝大家m(_ _)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h0416 的頭像
    yeh0416

    自傳

    yeh04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